“我想要1.5的矫正视力,屈光手术后视力能恢复到吗?”

在太学眼科,经常有人询问:“医生,我手术后的视力能恢复到多少?能到1.2或1.5吗?”屈光手术后的视力到底能恢复到多少?相信是许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并且有些病人一味的追求矫正视力的数值大小,其实这样是不正确的,视力的好坏并不直接取决于矫正视力的数值,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点要说明的是,大家口中所说的“视力”是指看远处时的“远视力”。但是医学上所说的“视力”不仅仅只包括“远视力”,还包括了看近处的“近视力”。正常情况下,高于0.8(小数记录法)或是4.9(5分记录法)的屈光术后裸眼“远视力”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单眼能看到0.8,双眼一起时基本能看到1.0。当然如果是参军、考军校或是公务员等体检时的裸眼“远视力”要求一般是0.6(小数记录法)或4.8(5分记录法),当然,民航的飞行员或空乘人员对裸眼“远视力”的要求会更高。


那么,屈光术后的视力到底能够恢复到多少呢?主要应从“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目标屈光状态”这两个方面来判断。



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

在验光结果比较准确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术前验光的最佳矫正视力越好,(也就是戴最准确度数眼镜的视力越好术后的视力也应该越好。


虽然屈光手术的风险很低,手术的预测性也不错,大多数人术后的视力也都能达到(甚至超过)术前验光的最佳矫正视力。但是大多数医生还是只会保守地估计术后裸眼视力应该不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八成”。也就是说,如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是1.0,虽然多数人术后的裸眼视力都能达到1.0或更好,但医生一般只会保守地估计术后裸眼视力不低于0.8,很少有医生会保证视力能达到1.0或更好。


术后目标屈光状态

屈光手术的最主要目的是摘镜,并且尽可能地达到术后理想屈光状态。比较理想的术后目标屈光状态是指,术后不光是看远处时清晰明了,而且看近处时也比较舒服。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做足”、“做够”或“做欠”这三个方式。“做足”是指术后呈现轻度过矫的屈光状态,“做够”是指术后呈现既不欠矫也不过矫的屈光状态,“做欠”则是指术后呈现轻度欠矫的屈光状态。


一般情况下,年龄在35周岁以下时,眼睛的调节能力比较正常,术后看远处比较清楚的话,看近处时也应该清楚,也就是说术后“远视力”比较好的话,“近视力”也比较好;35周岁到45周岁之间,双眼的调节能力会稍微弱一些,术后如果看远处时比较清楚的话,看近处时可能会比较费力,也就是说“远视力”比较好的话,“近视力”可能会受到影响;超过45周岁,术后看远处时比较清楚的话,看近处时可能会出现“老花”症状,也就是说“远视力”要追求好的话,“近视力”可能就不太好了。


因此,如果是近视眼,单独地只考虑年龄这一个因素的话,一般情况下,35周岁以下建议要“做足”,35周岁到45周岁之间建议“做够”就行了,45周岁以上建议要“做欠”一点。也就是说,年龄超过35岁的话,术后不要一味地追求看远处时清楚的“远视力”,还要兼顾看近处时比较清楚和舒服的“近视力”,一般情况下术后单眼的裸眼“远视力”不低于0.8就行了,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看远处和看近处时都比较清楚和舒服。


除了年龄这个主导因素以外,医生会还会根据术前的屈光状态、术后是否容易回退、手术目的和主导眼情况(是右撇子眼,还是左撇子眼),以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用眼习惯和需求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分析并设定合理的手术参数,从而尽可能地达到比较理想的术后目标屈光状态。


总之,术后视力到底能恢复到多少,需要医生根据详细的术前检查结果才能基本达到。医生术前会根据多种因素来综合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以尽量达到比较理想的术后裸眼视力和目标屈光状态。